百年糖廠鐵道正在為變身自行車道施工中,趕在最後一刻記錄下鐵道的最後身影。
成大台 文系副 教授曾吉賢:糖廠眷戀 文藝之根
記者王涵平/專訪2010.06.06
遙想「熱蘭遮城」,不如珍惜眼前的糖鐵。成大台文系副教授、鐵道文史工作者曾吉賢說,迄今深深烙在土地的印記,如妥善保存與再利用,將會是大台南感動全球的重要地標。
曾吉賢表示,對於1632年荷蘭人興建的「熱蘭遮城」,台南縣、市長對於恢復或是重建,有不同的見解,而相同的是,都想把代表海上霸權的殖民建築,成為大台南市吸引全球目光的重要地標。
只是,曾吉賢看來,熱蘭遮城離民眾實在太過遙遠,在生活經驗、文化繼承、歷史記憶裡,似乎很難有連結。
他指出,南台灣廣大的平原開始種植甘蔗、生產蔗糖,也從荷蘭治台開始,歷經明鄭、日人治台到國民政府,歷時300多年,糖業發展在大台南土地上還留有豐富的產業地景與工業遺址。
他說,更重要的是,從種植甘蔗、製糖工廠產糖所擴散出去的,不僅是對即將消失糖廠的眷戀而已,而是烙印在許多人一輩子的勞動經驗與生活價值、關乎社區與城鄉發展的紋理,是文學與藝術書寫的題材,更是台灣勞動運動的起源。
他認為,存在大台南的製糖工業地景與建築,是見證台灣走向工業文明發展的重要文化財,遙想熱蘭遮城,不如認真看待土地上依舊清晰的印記,串連起大台南市民的生命歷史情感。
糖鐵保存利用 文化新課題
〔記者王涵平/南縣報導〕台南縣市合併之後,以「文化首都」之名的文化政策,架構全球化的城市競爭力,成為重要課題。
大台南地區鐵道路網為國內之冠,然連結大台南歷史脈絡的文化資產,卻因缺乏管理、利用,以致鐵軌遭盜割、埋沒,甚至因縣府推動糖鐵沿線設置單車道而破壞,有必要喚起各界重視,進一步探討因應之道。
《南瀛鐵道誌 有研究》
事實上,台南縣政府近年來出版的「南瀛鐵道誌」,以及南瀛學相關論文期刊,透過田調、文獻探討等方式,對於糖鐵有相當深入的研究。
例如,日治時期台南地區製糖所數量最多,每日榨糖量居全國之冠,糖鐵里程也最長,1939年台南州糖鐵有1259.6公里,遠遠超越其他州糖鐵長度,而糖產增多,各製糖所增築鐵道愈多,因而交織出綿密的糖鐵鐵道網。
除了鐵道路網的連結,1903年台灣總督府在大目降(現新化)設置甘蔗試作場,1932年將中央研究所內糖業科及高雄檢糖支所合併,再擴充甘蔗育種及製糖研究單位,在台南市竹篙厝設立台灣總督府糖業試驗所。
《工業革命軌跡 屬糖廠》
成大台文系副教授曾吉賢表示,在台灣最能體現工業革命發展的軌跡就屬糖廠,如何看見糖廠、看見五分車,也真正看見糖業中屬於台灣的文化、產業、文學、藝術、勞動、農民運動等深刻的脈絡,鐵道的復駛再利用,是嚴肅的文化課題。
他以推動烏樹林五分車懷舊之旅為例,強調一條舊鐵道的保存與再利用,不只是恢復鐵道上火車的行走而已,更不只是復古風潮下的流行,而是找出人與鐵道、五分車、糖廠的依存關係,透過鐵道的再生,不斷的延續與保存,同時發展在地的新文化產業,創造在地價值的新產業鐵道。
《五分車3年 陷困境》
然而,2001年烏樹林糖廠復駛台糖小火車之後,台糖陸續開發溪湖糖廠、蒜頭糖廠、新營糖廠、橋頭糖廠、南州糖廠的小火車觀光路線,「五分車」響遍台灣,卻在短短3年的時間,五分車經營走進困境。
《糖業文化 公共財》
以最近5年為例,烏樹林五分車來客數從2005年23萬多人,至2009年僅有11萬餘人;營收從2005年1千5百多萬元,至2009年僅有8百多萬元。
曾吉賢認為,社區旅遊在未來大台南發展觀光扮演相當重要角色,而文化資產則是重要的基礎,地方政府或是中央政府必須將台糖具有歷史意義的資產視為公共財,並且建立合作機制,擬定糖業文化保存政策。
他建議,短時間內可就糖廠的文獻資料成立收集及典藏的工作小組,防止散佚及被竊,同時鼓勵鐵道沿線居民參與,打造鄉村的產業鐵道。
此外,引進新的博物館展示方法,讓糖廠及鐵道的再利用具有多元的功能,同時進行糖廠空間的解放,透過公共參與的過程,讓更多的想法注入,擴大社區參與。
自由時報2006.06.06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