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農村再生條例》是救農村,還是救馬英九?
‧財訊 2010/07/22
趁著民進黨因杯葛ECFA退出立法院臨時會,國民黨強渡關山三讀通過《農村再生條例》。一千五百億元的天價大餅,是要救台灣農村?還是要救馬政權?
【文/紀淑芳】
一部被官方宣稱是「百年以來真正讓農民當家作主」的法案,不僅挑在在野黨缺席的臨時會強渡關山,甚至連執政黨自家立委要提修正案,也「一概不准」,國民黨黨團幹部挑明了講,「如果開放讓黨籍立委提修正案,那花一個會期都過不了《農再條例》!」馬政府把民主殿堂弄成一言堂,不肯開大門走大路讓各界辯論,也無怪乎外界要質疑,此舉難道是在為未來ECFA守不住農業開放大門買「贖罪券」?抑或為五都選舉公開買票? 什麼是「農村再生」?根據官方的說法,就是要把農村社區「改頭換面」的一項大工程,期望打造讓都市人流連忘返的富麗新農村。政府並將分十年編列預算,設置一千五百億元的基金,推動農村再生。 無米樂老街鋪得新嶄嶄 至於是怎麼個「改頭換面」法呢?早在《農村再生條例》過關前,中國石雕、千篇一律的木造涼亭……這類打著農村美化之名不斷冒出的樣板套餐建設,早已超乎你想像地快速攻占全台各地鄉間。 紀錄片《無米樂》讓崑濱伯成為家喻戶曉的台灣國寶,他的家鄉台南縣後壁鄉即成為政府重點砸錢的農村再生試辦區,這原是好事一樁,結果卻「走了樣」,甚至成為社區總體營造專家眼中的負面教材。 走訪一趟無米樂拍攝地的菁寮社區,崑濱伯一如往常坐在米店裡跟人聊天,低頭一看,門檻前地面被政府施工單位刻了幾個斗大的字—— 崑濱伯無米樂,像極了把他家當成某種「公開展示品」;就在隔壁的老街,石頭路面鋪得新嶄嶄的,卻被在地計程車司機評了一句:「沒有農村味,老街不像老街。」。 循著無米樂漫遊手冊走到另一處「幸福花園」景點,十二生肖卡通石雕坐椅,據說是從中國運來的,雕工粗糙,部分甚至被擺放在草叢堆裡;一旁的生態池清楚可見石頭底下是用水泥鋪設的;外地專家設計的花棚架根本遮不住南台灣豔陽,民眾遂「自力救濟」,在棚架上隨意蓋了層塑膠黑布。這類「中看不中用」的花棚架在後壁鄉的鄉間角落到處複製,甚至有的搭建在幾間破屋子前的侷促小空地上,完全看不出個所以然來。某村落一處樹下,還用石頭在地上圍了一小圈,據稱設計原意是要給牛休息的區域,淪為地方人士的「笑點」。 要五毛水保局給一塊 當初為了搶搭無米樂風潮,包括農委會水保局、文建會、縣政府等單位,幾乎同時間將大量經費挹注到這裡,但地方根本消化不良;去年初又由於「馬總統急著要來看」,水保局要求趕工、搶快的結果,千篇一律、錦上添花的設施到處可見,少見慢工細活的品質,遑論社區參與、在地特色這些社造應有的基本元素。這樣的「再生」成果,讓人備感悵然。 菁寮社區僅是「農村再生」的一小處縮影!說穿了,建設是誘人的,錢可以直接進農村、社區,對選舉是最好的話題,通常讓人很難抗拒。事實上,在馬英九兌現選舉政見的一聲令下,類似的試辦計畫早已在全台各地鄉間展開,試圖先做出幾個「再生樣板」,使得主業理應是水土保持、野溪整治的農委會水保局,幾乎快被瞬間暴增的農村再生副業,壓得喘不過氣來。 一位水保官員透露,「農委會官員邀請各界去參觀的試辦區,大多是數年來投入很多經費及經營,才慢慢呈現出的樣貌。」但這一、兩年預算如洪水般湧來,為了快速消化預算,不時可聽見「地方要五毛,水保局給一塊、甚至給十塊」的狀況,又為了達成長官交辦的執行率,並解決發包多次的麻煩,於是採開口式契約(亦即在固定的預算額度內,必須設計一定的案量),換句話說,一家設計公司,得設計十幾件工程(甚至連要幫哪個社區做設計都未必事先知道),簡直像在做大批發。不消說,管它什麼在地特色,唯有大量複製才能準時交差。 比方說,廠商提供村長一本景觀資材型錄,就像點麥當勞速食套餐一樣,「看你甲意哪一款?」村長們便可據此挑選喜歡的花棚、涼亭、地板、桌椅等樣式或組合,「很多時候設計公司根本不用設計,就直接『套圖』上去。」這也是為何不少「再生」後的農村,往往會「格調神似」的原因。 【本文為節錄,完整精采內容詳見《財訊》351期;訂閱財訊雙週刊電子版】 |
留言列表